鄧尉山 位于蘇州市城西南約30公里處,相 傳東漢太尉鄧禹隱居此,故名。這里群峰連綿,重山疊翠,是斜向太湖伸出的一個半島。山前山后,遍植梅樹,開花時節,繁花似雪,暗香浮動,微風吹過,香飄數里之外。古人曾對鄧尉的梅花作過傳神的描寫:“人山無處不花枝,遠近高低路不知,貪愛下風香氣息,離花三尺立多時。”因而鄧尉觀梅,名播天下。
現今鄧尉觀梅的最佳處,當在光福鎮西1公里的吾家山(又名馬駕山)。每當冬末春初,朔風凜冽,萬物蕭瑟,群芳尚在酣睡之時,而這一帶梅花斗雪傲霜,凌寒獨開,展著冷艷的姿色,吐出清雅的幽香,彌漫數十里,蕩漾銀海。凝若積雪。清康熙時江蘇巡撫宋犖給這一景觀取了個千古叫絕的名字——“香雪海”。它高度概括了鄧尉梅花的質、色、量。“香雪海”大字摩崖鐫刻在吾家山山腰石壁上,至今完好。
距摩崖“香雪海”不遠,有一“聞梅館”,面對延綿的鄧尉群山,館為敞廳3間,前有平臺石欄,飛檐翹角,古色古香,館內抱柱聯為乾隆帝御題:疏影橫斜水清淺,暗香浮動月黃昏。聞梅館稍上,山腰還有御碑一塊,為乾隆帝游山觀梅時所書,人們也稱此碑為梅花碑。碑旁有一座造型別致的“梅花亭”,呈梅花盛開狀,5只翹起的亭角象征著梅花的5瓣,藻井內5朵小梅花環繞1朵大梅花組成,亭柱、柱腳、欄桿也都呈梅花狀。亭為香山名匠姚承祖所建。亭的頂端為1只銅鶴,秀美飄逸,富有寓意,不禁使人想起宋代詩人林和靖“梅妻鶴子”的故事。
吾家山前公路東南側,鄧尉山塢正中有一座黃墻環繞的司徒廟。相傳為東漢大司徒鄧禹隱居處。廟內的四株漢柏,相傳為鄧禹所植,也稱“柏因精舍”。司徒廟約始建于宋代,現存建筑為清代重建。司徒廟正殿原供鄧禹塑像,東殿名祖堂,現辟為文物陳列室。西殿為功德堂,正殿旁為觀音閣,又稱第一香林,內懸清光緒帝為光福寺御題,“沛澤流慈”匾額。
功德堂院內有省重點保護文物《楞嚴經》碑廊及鄧禹手植的四株古柏。古柏歷劫1900多載風霜雨雪,曾遭雷擊,大難不死,故其狀奇異,名為“清、奇、古、怪”。“清”者碧郁蒼翠,挺拔清秀;“奇”者主干折裂,其腹空空;“古”者紋理纖繞,古樸蒼勁;“怪”者臥地三曲,狀如蚊龍。
鄧尉山南彈山之麓有石嶁。寺前萬峰臺為觀望太湖之佳處,寺后有留余泉。再南蟠螭山東首有石壁也為光福探梅,欣賞湖光山色之佳處。 |